-
[1]
董非非
,?袁丽文
,?邓辉
,?汤兰荣
,?郭雨帆
,?查小惠
,?罗丽
,
2019:?九江-瑞昌地区显着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地震学报,?41,?1-8.
doi:?10.11939/jass.20190055
-
[2]
陈兵 崔笃信 张晓亮 王庆良
,
2009:?区域优势构造面和余震节面库仑应力变化相关性与地震预测意义.,?地震学报,?31,?357-366.
-
[3]
冀战波
,?王琼
,?王海涛
,?解朝娣
,
2014:?2008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对后续 地震的完全库仑应力触发作用,?地震学报,?36,?997-1009.
doi:?10.3969/j.issn.0253-3782.2014.06.002
-
[4]
万永革1,2)沈正康1,3)兰从欣4)
,
2005:?兰德斯地震断层面及其附近余震产生的位移场研究,?地震学报,?27,?139-146.
-
[5]
解孟雨
,?史保平
,
2018:?对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最大余震事件的讨论,?地震学报,?40,?304-315.
doi:?10.11939/jass.20170209
-
[6]
张红霞1)许力生1)陈运泰1)李春来1)K.Stammler2)
,
2008:?用频率域台阵技术推测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的破裂时间与几何特征,?地震学报,?30,?12-25.
-
[7]
蒋长胜
,?庄建仓
,?龙锋
,?韩立波
,?郭路杰
,
2013:?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 特征: 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计算结果,?地震学报,?35,?661-669.
doi:?10.3969/j.issn.0253-3782.2013.05.005
-
[8]
李春峰1)贺群禄2)赵国光2)
,
2005:?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东段古地震活动特征,?地震学报,?27,?60-67.
-
[9]
蒋长胜
,?韩立波
,?郭路杰
,
2014:?新疆于田地区2008年以来3个地震 序列的参数早期特征,?地震学报,?36,?165-174.
doi:?10.3969/j.issn.0253-3782.2014.02.002
-
[10]
马秀芳, 傅丽萍
,
1991:?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的统计检验,?地震学报,?13,?273-280.
-
[11]
朱俊江 丘学林詹文欢徐辉龙孙龙涛
,
2005:?南海东部海沟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构造意义,?地震学报,?27,?260-268.
-
[12]
郝 平1)傅征祥1)田勤俭1)刘 杰1)刘桂萍2)
,
2004:?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强余震库仑破裂应力触发研究c ,?地震学报,?26,?30-37.
-
[13]
王 莹 吴小平 赵 韬
,
2011:?震源参数因素对玉树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图像及其与余震活动统计关系的影响,?地震学报,?33,?595-604.
-
[14]
万永革1,2) 吴忠良1) 周公威1) 黄 静1) 秦立新1)
,
2002:?地震应力触发研究,?地震学报,?24,?533-551.
-
[15]
缪淼
,?朱守彪
,
2013:?2013年芦山MS7.0地震产生的静态库仑 应力变化及其对余震空间分布的影响,?地震学报,?35,?619-631.
doi:?10.3969/j.issn.0253-3782.2013.05.001
-
[16]
秦嘉政 钱晓东 张俊伟 谢庆茵
,
2000:?武定地震序列剪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地震学报,?22,?8-16.
-
[17]
章根德
,
1983:?地震应力波的传播与岩石的动态响应,?地震学报,?5,?477-482.
-
[18]
秦嘉政 李白基 钱晓东 苏有锦 蔡静观 付 虹
,
2001:?云南武定地震余震近场尾波衰减的区域特征 ,?地震学报,?23,?87-97.
-
[19]
和泰名1) 李世愚1) 张洪魁2) 赵玉林1) 钱复业1)
,
2011:?滑动弱化模型下的库仑应力变化与远程触发问题,?地震学报,?33,?165-186.
-
[20]
万永革1,2) 吴忠良1) 周公威1) 黄 静1)
,
2000:?几次复杂地震中不同破裂事件之间的应力触发问题,?地震学报,?22,?568-576.